御宅书屋 - 经典小说 - 七零之娇后妈与冷丈夫在线阅读 - 七零之娇后妈与冷丈夫 第54节

七零之娇后妈与冷丈夫 第54节

    话说回来,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后,苏婷和贺东川没急着去弄大件,而是拆开买回来的《连环画报》翻阅起来。

    而贺焱更关注电风扇,因为去百货大楼前mama就跟他说了,这台电风扇要摆在他房间里,给他吹。

    为此他mama还跟他约法三章,让他答应睡觉不碰插头,半夜不调风力档位,更不许把手伸进去,如果他不答应,就不给买电风扇。

    贺焱心想,手插到插头里会被电死,伸进电扇罩子里会被割断,都听爸爸mama说过好多遍了,他又不傻,当然不会干这种事。

    调风力档位倒是没事,但他mama说了,约法三章,一个都不能少,要答应就一起答应,不答应就都不答应。

    这事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他就一起答应了。

    贺焱眼睛放光地看着被放在地上的纸箱,这是他的电风扇啊!

    他扭过头,想让爸爸帮他打开纸箱,他要无距离抚摸他的电风扇啦!只是当他转过头,就看到爸爸mama围坐在饭桌前,一人拿了本书看着。

    贺焱走过去,伸手戳了戳老爸的侧腰——个头矮,戳这里方便,而且很管用,几乎他的手一戳过去,他爸就侧过头问:“干什么?”

    “爸爸你们在看什么啊?”贺焱问。

    贺东川从桌上拿起一本没开封的画报,递过去说:“你自己看。”

    贺焱哦了声,接过画报边念“连环画报”,边翻开第一页,读道:“出桃、桃……”他认识的字有限,不认识源字,“爸爸,出桃什么村啊?”

    “出桃源村。”

    “哦。”贺焱低下头,翻开封面继续看。

    没错,出版社将苏婷的故事放在了第一,而且这年代的《连环画报》和后世常见的杂志不一样,它非常省纸,基本封面翻过去就是第一个故事,目录则被放到了封底内页。

    所以贺焱一打开,就看到了苏婷画的内容,并阅读起来。

    不过因为好些字不认识,他读的有点磕磕绊绊,时不时要出声询问老爸。

    听着父子俩的交谈声,苏婷抬起头,看到他们三个一人一本《连环画报》,脑海里突然冒出个念头。

    其实,贺东川还是挺有先见之明的,一次买四本,真不多。

    又忍不住发散思维,新一期连环画报面市已有一周,不知道有没有在全国各大书店铺开销售,以及,她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

    ……

    贺家三口围着看《连环画报》时,身处沪市的郑云拿着买到的画报刚回到家。

    郑云今年二十二岁,是纺织厂的一名女工,暂时未婚。

    虽然法定婚龄是十八岁,但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厂里领导也经常给职工做思想工作。因此,纺织厂里像她这样二十多岁还未婚的女孩子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家里不着急,结婚是人生大事,一次看对眼是少数,更何况相中后还要相处,定亲到结婚中间也要缓几个月。

    二十二岁,不小了。

    这半年,郑云她妈没少为她的婚姻大事着急上火,但她本人还好。

    事实上,她并不觉得结婚有什么好的。

    现在她下班回到家,做完家务洗完澡就都是自己的时间,想睡觉睡觉,想看连环画就能看连环画。

    周日还能跟朋友同事约着去逛逛,碰上新出的画报,想买几本就能买几本,反正除了每月上交的生活费,剩下的钱她想怎么花她妈都不管。

    嗯,偶尔连环画买多了,也会被她妈念叨几句,但整体比较自由。

    结婚就不一样了,她那些已婚同事,不但上班忙碌不停,下班回到家还得忙着丈夫孩子转,完了每月发下来的工资,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她看着都觉得可怕。

    让她在逍遥几年吧,郑云想着,翻开买回来的《连环画报》。

    “出桃源村。”

    这名字有点普通,也看不出是个什么故事。

    以上是郑云刚翻开画报时的想法,等看到李茂昌昏迷醒来,从叫青青的,穿着建国前常见袄裙的姑娘口中得知,这里是桃花村时,她隐隐想到,或许这名字才是恰好点题。

    郑云继续往下看,后续发展印证了她的猜想。

    当男主李茂昌走出房间,就看到外面阡陌纵横,路边玩耍的稚童,袅袅升起的炊烟,还有不知何处传来的鸡鸣狗叫……汇成一幅名为《世外桃源》的画卷。

    只是《桃花源记》虽然经典,但流传甚广,像她这样上过初高中的应该都知道。

    如果作者是和出版社合作,将原故事画出来也就算了,但这样改个名字,换个背景就当做是自己的东西,是不是不太合适?

    不过郑云转念一想,《连环画报》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画报,出版方应该不至于自毁长城,更何况……一颗榴莲?

    一看这奇怪的名字,郑云就知道这是个新人。

    倒不是她嫌弃这名字,而是她博览众画报,连环画也看了不少,房间靠墙的书架,是她专门买来放连环画的。

    用她妈的话来说,小人书摊的连环画都没她多。

    这么特别的作者名,如果她见过,肯定不会忘记,既然没印象,那可肯定是新人。

    出版社会为了新人破坏规矩吗?

    郑云觉得不会,于是她继续看了下去。

    在看过外面的景象,并得知青青从小生活在这里,没出去过后,李茂昌也终于见到了这个家庭的男主人,也就是青青的父亲。

    对方的穿着也很复古,是建国前常见的长袄,洗得发白的蓝色袄子上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

    李茂昌打量对方时,青青父亲也在打量他。

    良久,青青父亲问:“外面现在还打仗吗?”

    李茂昌愣住,问:“您在外面生活过?”

    青青父亲说当然,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一家人被沉重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

    他还记得从外面搬到桃花村时刚过秋收,那其实是个好年景,水田里的稻穗长得又高又壮,却被饱满的谷子压得直不起来腰。

    每天晚上睡觉,他都能听到父母在商量,等割了稻子,交了租子,要给家里添什么东西,厨房碗破得不能锔了,老大脚上的鞋烂得不能穿了……往日说起来觉得愁苦的事,此时想起来却让他们心里充满希望。

    只是秋收还没完,头上压着的人就变了。

    之前的军阀被打跑,新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位置没坐稳就说要加税,命令一层层下来,税赋一层层增加。

    最后算下来,不但这一年白干,田地都要贴进去,村里已经有人打算着卖儿卖女。

    讲到这里,青青父亲重重吸了口旱烟,李茂昌连忙问道:“然后呢?你们举家跑到这里来了?”

    青青父亲停住动作,侧头叹道:“跑?哪有那么容易,我们的根在这啊。”

    看到这里,郑云连忙翻页,而后不敢置信问:“没、没了?然后呢?”

    她死心地来回翻了两遍,才注意到最后的“接下文……”字样,才不得不认清楚现实,想知道后续,只能等半个月,哦不,应该是七天后。

    行吧。

    郑云摊在床上,无可奈何地想着。

    但躺了没一会,她又忍不住从床上爬了起来,去客厅找到日历,径直翻到十六号。见当天是周日,她激动得原地蹦起,引得刚进屋的郑母嫌弃道:“二十多岁的人了,性格能不能稳重点?每天蹦蹦跳跳的像什么话。”

    郑云连忙道歉,后退着回到房间,拿起床上放着的《连环画报》。

    本来她是想看后面故事的,但手不怎么听使唤,等回过神,页数又回到了第一页。

    要不……再看一遍?

    念头刚闪过,郑云就再次投入到了故事里。

    从六月九号到六月十六号,短短七天时间,郑云少说翻了百八十次《连环画报》看《出桃源村》。

    其实故事她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了,配图也看了无数遍,说到配图,初看不觉得,虽然画面干净精致,但画风真不算特别,而且黑白图画,能看出来的东西太少了。

    不过看多了,郑云发现作者绘画功底是真不错,三十多幅图,没有一个线条是多余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游刃有余。

    郑云觉得,这个一颗榴莲应该是学画画的,也有些文学功底,但以前应该没画过连环画,所以画风不够鲜明。

    但郑云觉得,只要一颗榴莲能一直画下去,迟早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话说回来,这日子可真难熬啊,明明才七天,她感觉像是过了七年。以至于十六号当天,她天没亮就起来了,一是兴奋的,二也是为了能第一时间看到《出桃花村》的后续内容。

    这一天,郑云的确第一时间看到了后续内容,但看完后她才发现,《出桃花村》居然还有下!

    这也意味着她还得再等半个月!

    不对,七月一号是周一,而且她那周上早班,这意味着她得等二十多天才能看到结局。

    啊啊啊!

    未来二十多天她不用睡觉了!

    在有新华书店的城市,像郑云这样抓心挠肝的读者不在少数,家住首都的张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但和郑云不同的是,张亚平初中毕业后没有顺应政策下乡,街道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所以他目前是无业游民。

    没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和存款,所以他虽然喜欢看连环画,却没办法像郑云那样大手笔地买连环画回去收藏。

    好在他家离新华书店不远,走上三公里,他就能在新华书店里靠连环画消磨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时间。

    因此,他第一时间看到了《出桃花村》的大结局。

    从青青父亲口中知道他们举家逃到桃花村的缘由后,李茂昌也开始讲述外面的世界。

    他说,鬼子早被打跑了,军阀也被消灭了,新华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国家已经和平二十多年了。

    他说,现在没有苛捐杂税了,公粮交多少都是固定的,他们这里风调雨顺,只要勤劳肯干,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除了一家子嚼用,还能攒下不少哩。

    他还说,现在买卖人口是违法犯罪,谁敢上他们家里抢人,直接报警找公安,国家肯定会为他们做主。

    青青父亲听得满目向往,却将信将疑。

    于是,李茂昌在桃花村住了下来,开始于琐碎中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吃饭时,他告诉他们外面常吃的是什么,粮票油票又是什么,看到他们身上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告诉他们何谓布票……

    但最终打动村民的,是李茂昌在看到那些玩耍的孩子时说的一句话。

    他说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都应该送到学校去。

    青青父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当即就细细询问起来。

    但他得知建国后,国家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大人都上扫盲班,孩子都被送进学校时,他心动了。

    经过多次讨论,数次争吵,青青父亲最终决定亲自出去看看。

    于是十天后,李茂昌带着青青父女离开了桃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