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历史小说 - 文明破晓在线阅读 - 第201章 白俄临时政府(一)

第201章 白俄临时政府(一)

    东北想了解陕西的降水,需要做些什么?

    根据已经完成的情报体系建设报告,程若凡确定花不了几个钱。东北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情报站维持费总共不到10万元。

    站点并不打探高层消息,收集完全公开的气候,降水,温度,粮价,物价,市场产品产地等消息。在气候与降水,在西安、宝鸡、汉中几个情报点,东北气象学院每年轮流派出人员到东北在陕西设下的气象站做监测,风向标,风速仪,温度计,降水测量器,就足以轻松营运这些站点的气象情报收集。

    维持这么一个综合情报站点的费用,一年净支出不过千余元银元。在陕西一省设下几个点,花费也不到万元。

    1920年北方旱灾情报从早春就开始传向东北,连程若凡这样对气候了解的门外汉,看完降水量对比,也知道事情不对头了。夏初旱灾刚成型,东北政府里面负责移民的部门已经完成了人员部署,开始加大从旱灾地区向东北运送移民的行动力度。

    等军委成员开始正式讨论旱灾,大家考虑的已经不再是如何抗灾的问题。参谋长程若凡对于如何把灾民快速转化为自耕农并没有经验,回想着自己在边境看到的村子分布,程若凡给出了建议,“最好能在边境设立村落,安置百万灾民。”

    不仅程若凡对于边境没啥经验,军委成员也没有。大家都能明白程若凡的目的是强化边境的中国人口,增加力量,徐乘风提出了一个建议,“村子距离边境10里地,会不会好一点?”

    程若凡摇摇头,“你若是担心俄国军队杀过边境,那就多派部队在边境巡逻。如果指望俄军进军速度不够快,那就把村落设在距离边境50里,岂不是更好?”

    徐乘风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的,程若凡既然说出了一个门道,徐乘风也不强求,只是把两人的看法写下来。

    各个部门开完会,负责人在沈阳开会,外蒙、内蒙、黑龙江、吉林地方都表示,“我们这里没有灾情,可以接收一部分灾民。”

    辽宁省南部,就是辽东半岛也有灾情。辽宁省省委书记陈德力刚上任没几个月就遇到此事。年轻的省委书记下巴上有几个红红的疖子,一看就是着急上火。

    陈德力书记介绍着情况,“辽东半岛上各县,其中有三个县的工作非常差,水利设施并没有完成,省委已经决定对这三个县的班子进行调整。另外六个县基本完成了计划中的水利工作,在这次抗旱中,只能起到最低限度的作用。人畜饮水得到了保证,没有水来完成农田灌溉。这些地区的水利建设要加强。整体上看,辽宁北部还好,南部需要启动开仓放粮的工作。”

    听陈德力讲完工作,吴有平心里面盘算着。三个县的人口不过几十万,完全靠本地储备粮只怕不够。去年和今年,东北靠出口农产品赚的盆满钵满,也就是说,粮食不多了……

    刚想到这里,就听何锐说道:“以当下局面,我要求调整东北现在的粮食出口政策,增加东北粮食出口税,增加数量为粮价的100%。”

    陈德力听何锐要改变粮食出口政策,就觉得何锐要禁止粮食出口,心中大喜。然而听说何锐并没有禁止粮食出口,而是要把粮食出口税增加,又觉得失望了。

    其他几个省区的负责人倒是无所谓,既然事情到了现在的地步,先别饿死人就好。而且这两年东北各地粮食产量暴增,旱灾影响最大的吉林省反倒不再是粮食最强出口省份,有大量人口填充其他地区的农牧业,能够大大增加农牧产量。

    就在众人觉得事情大概就可以这么处理的时候,招商局局长莫里循要求发言。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莫里循问道:“何主席,这么做岂不是要终止出口了么?”

    何锐点点头,“到底是钱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东北又不是爱尔兰,我们不能一边救灾,一边拼命往外面运输粮食。”

    一句话就让莫里循不再吭声。莫里循看得出,东北政府的官员们对于爱尔兰大饥荒了解很少。但是作为英国人,以及《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莫里循可是很清楚当时的英国政府是如何处理爱尔兰大饥荒。

    就如何锐所说,在爱尔兰大饥荒饿死人最多的时期,英国政府也没有停止从爱尔兰购买大量的粮食。至于爱尔兰人饿死几百万,还有上百万人口逃离爱尔兰,英国政府其实是乐见其成。

    而何锐现在对应灾情的态度与当时的英国政府完全不同。莫里循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任何政府都必须解决灾荒引发的问题。这方面,莫里循其实颇为钦佩。至少在欧洲,就没有这样的传统。既然引发灾荒的并非是欧洲政府,救灾自然不是欧洲政府的工作。欧洲政府要做的只有维持社会稳定这一件事。

    就如英国政府面对爱尔兰大饥荒,从头到尾的出发点只是维持灾荒下的英国稳定。爱尔兰人死了几百万,逃去海外百万,符合了维持社会稳定的思路,自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

    与之相对的,各国前来救灾的行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极大厌恶和反对。有人说是外国帮助英国政府赈灾,削了英国政府的面子,导致英国政府的不快。身为《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莫里循本人并不认同。

    英国政府其实不在乎外国跑来帮助救灾。真正让英国政府在意的是,一旦外国提供的赈灾行动展开,就让爱尔兰人有了原地解决灾情的希望和期待,有了希望和期待,灾民们就有了方向。不再饿到无力动弹的爱尔兰灾民还有点力气拿起武器。

    如果希望和拿起武器的体力结合起来,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想明白了这点,莫里循生出一股冲动,回去之后要写几篇关于此次中国灾情的新闻报道。虽然莫里循知道英国政府的目的,但是不等于莫里循就支持英国政府采取的手段。尤其是与中国救灾思路相比,莫里循更认同中国。

    确立了大方向,各路领导就回去工作。何锐一个电话就把《东北日报》总编莫杨请来,莫杨一见到何锐,就急切的把《东北日报》的宣传主题,东北大救灾讲给何锐。

    何锐平日里对莫杨很客气,此时却着实没空,听莫杨说了个大概,何锐就把自己的要求讲了出来,“第一,宣传水利建设在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二,宣传东北调整粮食出口税增加的新闻。这两件事先完成。”

    莫杨推了推眼镜,觉得这两条内容对于整个救灾来说几乎没有意义。兴修水利是个长期过程,对现在的灾情毫无作用。至于增加粮食出口税,在莫杨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在这种时候还出口粮食,这简直与救灾是背道而驰。怎么能拿出来大讲特讲呢?

    稍一思索,莫杨又推了推眼镜,“主席,这些话是说给谁听的?”

    何锐很喜欢这样的敏锐,也率直的答道:“我不想对英法日本做什么解释,这些事情就是让他们听的。若是英法日本顶着巨大压力继续购买粮食,到时候我们只能继续增加出口税。”

    莫杨明白了原因所在,受命而去。何锐让秘书给程若凡那边打个电话,告诉程若凡,因为灾情,辽宁南部的辽东半岛要强化水利建设。需要军队派出部队参与。

    程若凡此时并不在办公室。他正在前往部队基层的路上,本来程若凡就在基层视察,是被强行叫回来的。

    坐在颠簸在土路上的汽车上,程若凡考虑着未来的战争。维持100万人的战线,以当下的东北军师级单位,需要80个师,大概是27-28个军。虽然东北军校遍地开花,军中大力培训。但是培训出来的还是士官,29个军,军级单位的军官数量一两百人,就算是给这些人安排到位置上,他们真的能够完成任务么?

    心中左思右想,程若凡越想越不乐观,好不容易到了第一个休息站,就有人送来电报。看了内容,程若凡的烦心事立刻飞到了九霄云外。旁边的随行人员看着程若凡一脸的欢喜,也不知道出了什么好事。

    程若凡想了想,直接命道:“回沈阳。还有,现在就给这些人发电报,要他们到沈阳集合。”

    一回到沈阳,程若凡立刻召开工程兵会议,还把东北军司令徐乘风也请来了。

    程若凡想到的事情,徐乘风自然也想到了。唯一没想到的是,何锐竟然借着此次救灾之名开始大规模修建永备工事。

    但这的确是最好的机会。水利设施的特点就是有着漫长的输水渠,输水渠纵横往来,要修的地方可就多了。

    正如徐乘风与程若凡所料,日本这边并没有感觉兴修水利有什么问题。但是迅速开工的工程只进行了不到一星期,徐乘风就得到了消息,日本驻朝鲜总督派人到了沈阳。

    这把徐乘风弄的有些紧张,难道日本总督那边看出了什么端倪么?

    日韩合并之后,日本并没有把朝鲜半岛的人看成日本人,而是把朝鲜人看成了殖民地。所以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立的是总督,而不是普通的行政长官。

    日本代表是个文官,见到何锐之后立刻行了文官礼数。何锐点点头,并没有多礼。说起来,日本驻朝鲜总督,反倒与何锐在中国的地位最为类似。两人都掌握着直属武装,又掌握了地方政权。还都是中央任命。

    除了这些点之外,最有趣的是,现在的日本驻朝鲜总督斋藤实,是日本海军大将。军阶与何锐这位‘镇安上将’其实非常一致。

    日本代表小林旬恭敬的说道:“何阁下,在下奉斋藤总督之命,就贵方兴建水利工程,试图从鸭绿江取水一事前来。”

    何锐也没想到日本的朝鲜总督竟然是为此事而来,不免有点佩服起这位海军大将手下有人才。鸭绿江是中国与朝鲜地区的界河,并非一条流量很大的河流。如果东北大量从鸭绿江取水,的确会影响到朝鲜那边。

    而且《东北日报》的行动十分迅捷。面对此次旱灾,邀请了水利厅长卢道明做了专访,又把专访分成了好几期。分别介绍了整个辽东半岛的水利建设,其中自然要提及水源。

    但是能惊动到日本驻朝鲜总督派人起来,何锐觉得还是有些意外。

    既然对方代表着朝鲜总督斋藤实前来‘关注’,何锐只是告诉对方,“我们这边刚开始修建,工地都没划分好,修建完毕更是几年后的事情。在过程中再进行沟通吧。而且我方的工程建设是由麻省理工大学毕业的水利专家卢道明先生负责,我认为他一定会充分考虑到朝鲜边境地区的用水需求。请回去告诉斋藤总督,在水利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工程商,我们必须相信专家。”

    试着小林旬想过各种可能得到的回答,却没想到何锐居然把话扯到了专家身上,登时就愣了愣。不过小林旬也没有迟疑太久,他几乎是立刻反应过来,“请问阁下,我们能否派遣日本专家前来与卢道明阁下讨论呢?”

    何锐面露笑意,“我们欢迎日本专家前来参与水利项目的设计和讨论。这种工作需要的是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有了专业的建议,才有专业的水利设施。”

    小林旬并没有因为何锐的表态而高兴,反倒更紧张起来。大人物们,尤其是何锐这样的大人物岂是好想与的。他们越是客气,就越是危险。

    果然,何锐继续说道:“不过救灾如救火,讨论归讨论,水利项目已经要开始了。请回去告知斋藤阁下,我们也需要向东北人民有所交代。”

    小林旬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何锐的决定,只能礼貌的应了一声。

    送走了日本驻朝鲜总督斋藤实派来的使者,何锐有些不解。为何连斋藤实这个驻朝鲜总督都派来了人,何锐认为应该更快就有反应的关东州却毫无反应。

    关于粮食出口关税增加一倍的事情,一部分是针对高尔察克,另外一部分就是针对关东州。关东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北边是受灾的辽宁省南部,南边是受灾的山东半岛。根据情报,关东州的粮食就从南北这两个地区购买,现在山东地区粮价暴涨,何锐再把粮价增加一倍,关东州粮价涨三倍都不稀奇。

    可关东州到现在都没反应,着实有些奇怪。难道关东州这次准备从日本本土进口粮食,向关东州本地居民提供粮食么?

    何锐没想到,自己其实是误解了。关东州此时没动静,很大原因是何锐的老师,上一任日本陆军大学校长河合cao中将正在赴任的路上,关东州此时正处于一个权力过度期,两位关东军司令都不在关东州。

    这两位关东军司令此时也没有到关东州主持局面的打算,他们都在东北总参谋部参加最新战争进程的讨论。

    俄国战败了。

    1920年8月10日,俄军的哥萨克人越过维斯瓦河,企图在主力从东面展开进攻时从西面攻占华沙。8月13日,俄军的初次攻势被击退。波兰第一军团抵挡了向华沙的直接进攻,又阻止了向拉济明的进攻。

    苏军总司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切按自己计划进行,但波兰方面已经破译苏军的无线电通信,使图哈切夫斯基跌进毕苏斯基及其参谋长罗萨东斯基(TadeuszRozwadowski)布下的圈套。在北面,苏军越过维斯瓦河后,正进入一个波军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带。在将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华沙南面,图哈切夫斯基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据守连接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中间地区。另外,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利沃夫受阻。

    在一日之内,苏军朝华沙及莫德林的推进停止,随后变成撤退。第五军团以闪电般的行动驱赶筋疲力尽的苏军。波军在一天内前进30公里,把苏军在北方的包抄攻势瓦解。到了8月16日,毕苏斯基指挥后备军全面投入反攻。波军贯彻了毕氏的计划,从南面出击,找到敌军方面军之间的巨大缺口。

    波军两支部队继续向北追击,到达图哈切夫斯基部的后方,8月18日把其大部份部队包围。

    在同一天,远在明斯克的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明白苏军已经大败,下令他的余部后撤及重新整编,可是前方不是太迟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命令。在前线中央的苏军陷入一片混乱。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全军向布格河撤退,可那时他根本无法与大部份在华沙附近的主力部队联络,所有计划因为通讯问题而变得乱七八糟。苏军没有秩序地后撤,各个师陷入恐慌及瓦解。绯红之月的文明破晓